Thursday, November 22, 2012

让写作变成“学生自己的事”

近读史金霞的《不拘一格教语文》,颇多感慨。虽然这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,但和李镇西老师的许多作品一样,尽管没有高深的理论,而由于全部是来自实践的真知,反而更显得亲切和厚重。

读到谈写作部分时,史老师的一个观点蹦入了我的眼帘,那就是“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”。这样的说法其实也谈不上新颖,从写作的规律上来讲,如果没有学生表达的欲望,没有主动抒发内心情感、记录成长轨迹的意识,老师再着急也没有用。

课堂上的许多“悉心指导”,批改中的“精雕细刻”,充其量只是技巧的灌输,指向依然是考试,而考场作文的诸多限制和阅卷本身的特点,决定
了那真不叫“创作”,而叫“作文”。史老师很讨厌“作文”这个提法,认为应该提“写作”,我深有同感。是的,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,而非老师强加给的额外任务。也就是说,写作和其他的“作业”必须有所区别,写作是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,通过写作,学生收获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,远非简单的技能训练。

试想,当他们心中涌动着潮水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,需要通过笔端流淌出来的时候,老师的“逼迫”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? 当然,这个转变的确不易,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引导。史老师在书中也论述了不少,不过,从操作层面,我觉得有几点可以“拿来”。一、只批不改(或少改),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。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,让学生再斟酌,给予学生“二度创作”的机会,需要的时候,要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在修改作文。

写完一遍之后就不再问津的做派是永远提升不了写作水平的。二、重视随笔写作,抒发真情实感。

减少命题作文的比例,让学生准备质量较高的随笔本,每周至少三篇,甚至可以一天一篇。只有不断地训练,才能渐渐悟出写作的秘诀,这就像游泳,理论再多不去下水,根本不可能成为游泳高手。积累得多了,让学生写自序,编目录,给自己的随笔集起个有诗意的名字,作为成果保存起来。

三、经常与学生“笔谈”,交流思想。面对面谈话的机会毕竟少,而且有时候不如写更开放和自然,有些不能当面说的话,可以用笔表达出来。

所以,针对学生在随笔集中暴露出的问题,老师可以用灵活的文字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,给予鼓励、赏识、开导,这种交流所能够起到的效果实在是怎么肯定都不为过。其实,何尝是写作呢?学习也是如此,当老师的,真的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、主动性,激发其内驱力,一旦学生真正意识到“学习是自己的事情”的时候,那老师便轻松并收获快乐和幸福了。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